洛阳聂麟郊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
企业总机:0379-65555155
地 址:洛阳市洛龙区牡丹大道

聂麟郊膏药百年历程
百年历史
创始人—聂麟郊先生(生于1881年)
“聂麟郊膏药老店”创始人聂麟郊——生于清光绪七年(1881年),洛阳市宜阳县人。七岁上私塾,天资聪慧,勤奋好学,十年寒窗后被请去做教书先生,著名作品《上甘岭》《踏平东海万顷浪》的作者陆柱国便是聂麟郊先生的得意门生,教书期间经药界高人所赐教,开始了中医药的研究。至光绪二十七年,潜心研制出了纯中药天然制剂——黑、红两种膏药。
聂麟郊膏药老店于1902年正式挂牌营业,起初是传统家庭式作坊,在临街瓦房内,四扇黑色木板门,是接待病人和售药的主要场所。20世纪20年代,把作坊改建在老县城一中南角,占地1.5亩,作坊14间,员工60余人。产品销售主要有代销,包销两种方式,其联营膏药店分布在豫西各县和河北、山东、陕西等省。多时达到140多家,众多患者有口皆碑,洛阳九府街有聂家宅院,开有膏药店铺。并且与洛阳“德太祥药行”(现洛阳民生制药厂)合股,药行包销聂家膏药产品40%。同时,入股投资天津“亨大”,60余人用传统工艺制作,月产量为五万余贴膏药,此为聂麟郊膏药的鼎盛时期。若干年后《上甘岭》、《雷锋》、《踏破东海万顷浪》作者陆柱国,提及恩师聂麟郊倍感自豪,题字“医德楷模,济世奇师”。
这三间店铺坐落在宜阳县城西街老城前街,是当年聂麟郊的药铺,左一间为中药铺,中一间膏药铺,西一间诊断室,这个长达15公里老街坊已有数百年,是宜阳县城解放前居住的地方,当时县城只有这一条街坊,历经几百年沧桑,年轻的人都从老宅搬了出去,留下的只有那些年迈的老人和无尽的回忆……(在当时,来药铺看病的人几乎每天都要排长队,外地的患者都是住到聂家大院里,吃住聂麟郊全包,遇到穷人便在柜上支银子,分文不花,病情好转才让走,这使得病人感恩不尽,每逢过年都过来看聂老先生,聂麟郊定下的不成文规定,“穷人看病,富人拿钱”,只要认识聂麟郊的人,都知道聂家膏药铺的规矩,所以富人去聂老先生那看病,都是很自觉的多拿出一些银两,聂家把看病多余的银两放在一个大缸里,如果遇到穷人,就支出银两救人,这一方法感动很多人,也唤醒了很多人的爱心,一次病乱,聂麟郊拿出了所有的银两,进药材,熬汤药,20多个伙计在药铺门口支应,分文不收为老百姓预防疾病,至今,老街坊的老人们也会在茶余饭后聊起前辈们讲的聂老先生的故事……)
虽然锅底已经可以被阳光穿透,但它却是聂麟郊后代保存比较好的阳城大铁锅(此锅是聂麟郊使用过的膏药锅)
聂麟郊熬制***锅膏药的时候就在这个地方(此处位于聂家宅院后方的后城墙洞内。)
这个长达50米的院子,是当年聂麟郊膏药铺的员工所居住的(当时在这个长院里,每个人紧张有序的忙碌着自己该做的工作,每天凌晨四点便开工、生炉、熬药、摊涂......)
1903年-1937年聂麟郊膏药店使用的分销章,当时处于鼎盛时期的聂麟郊膏药老店在全国已有近140余家销售网点。
此锅膏药是***时期熬制(虽距今已有四十多年,但此锅膏药加热后依然拉之成丝、滴水成珠,和新做成的膏药一样。这足以说明聂麟郊膏药秘方的神奇之处。)
1907年,聂麟郊膏药所使用的存放膏药的盒子。(膏药盒做工精美、考究,足以可见聂麟郊膏药在当年所受的欢迎程度)
1989年,聂麟郊膏药所使用的产品包装盒(此时有骨刺膏、暖脐膏、肿瘤膏等,是解放后聂麟郊膏药发展的一个缩影)
当时聂麟郊膏药老店所使用的药柜和药臼。(药柜上发黄的标签和药臼上布满的铜锈,无声的诉说了聂麟郊膏药深厚的历史底蕴)
“聂麟郊膏药”***份获得政府批准膏药生产、销售的文书。
1952年,聂麟郊膏药第二份获得政府批准膏药生产、销售的批号。
五代传承
***代
创始人聂麟郊(1881—1956)聂麟郊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,7岁上私塾,由于天资聪慧,十年寒窗后自开私塾,苦读中医药圣书,专攻膏药,后得明代程氏秘方真传成功研制出黑、红两膏,其疗效惊人,远销四海。并立下规矩“穷人看病分文不取”,清光绪29年间在全国销售网点140余家,名闻遐迩,谱写了聂麟郊膏药传奇文化。
第二代
聂鸿勋,14岁上完私塾,《四书五经》《本草纲目》倒背如流,自幼随父亲(聂麟郊)行医、熬制膏药,尤其对治疗疑难杂症的药物,更是钻研,多年游走民间搜集妙方。中年拟《疑难杂症论》一书、《妙方集锦》上下两册。(因***期间,肖像遗失)。
第三代
聂千仓,15岁掌握膏药熬制技术,并钻研中医药学,毕业于现河南中医学院53界针灸班,毕业后工作于卫生院,毕生贡献于膏药研制与改进,***后县政府恢复行文药号,使得聂麟郊膏药进入新的篇章。
***
聂树信,大学毕业后,继承祖业成为***传承人,40余年临床经验和精湛的膏药熬制技艺,为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《传统膏药》类聂麟郊膏药***代表性传承人。
第五代
聂海洋,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,自幼受家族环境影响,有着精湛的熬制膏药技术,不断学习总结经验,在肩负传承、传播使命的同时,励志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。